交通工具的演变 交通工具发展演变顺序

今天早晨,我送孩子上学。在我返回的路上,看见一名家长费力地蹬着28式加重自行车,车后面坐着一名十几岁的孩子。在这个小轿车、电动车送娃的洪流中,这辆自行车显得“格格不入”。据说我国早已停止生产这种自行车,即就是生产出来也都是外销,销往非洲等贫困地区,从一些视频看,这种自行车在非洲比较时髦,成为普通非洲人养家糊口的重要工具。

交通工具的演变 交通工具发展演变顺序

我不由得感叹,社会发展得真快呀!想一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自行车在农村都是奢侈品,结婚彩礼就是“三转一响”(三转:缝纫机、自行车、手表;一响:录音机),当然能出起这样彩礼的农村人家绝对是大户。当然孩子出行骑个自行车那简直风光无限,因为那时农村孩子出行多为步行。我国当时生产的自行车分为两种:一种是轻便自行车,不能载重物,比较适宜城市中的上班族;另一种是加重自行车,尽管这种自行车显得笨重,但结实耐用,适应农村人载重物,农村人有时在车后座带一大袋粮食。另外当时农村人家中孩子多,出行时男人骑车,前梁上坐一名小孩(有时甚至坐两名孩子),后座上带着老婆,老婆怀中还抱着一名小孩,这头“小毛驴”其实就驮了全家人。这种车在上下坡时被人们戏称“两头不要蹬”(即上坡要推着上,下坡要捏车闸滑行)。

我们上初中时,离家远,不少学生选择骑自行车。我们年龄小在公路上骑行不安全,为此还出了几次车祸,学校经常开会强调安全。当然骑自行车的学生多了也使黄河厂路口的一家自行车修理部受益,那是一名老头开的,不时有学生修理自行车,补个胎两角钱,连给车胎冲个气还要付2分钱。

当时普通人出门短途有公交车,长途有长途客车(车上无空调、暖气、开水、窗帘,行驶在坑坑洼洼的普通公路上),小轿车基本都是进口的,多为高干乘坐,县上科部局级多坐国产北京吉普车。至于更远距离乘坐软卧火车或飞机,也都是出公差的领导干部专享。这两种长途交通工具,高昂的价格让老百姓望而却步,只有坐硬座的命。

后来摩托车出现了,最先出现的是笨重、耗油的250型摩托车,当然这都是有经济实力的人骑乘。后来125型摩托车、80型等轻型摩托车相继出现,摩托车在山川沟壑等地形不平的地方优势非常明显,深受人们喜爱,在1996年我参加工作时,摩托车已经开始普及。

21世纪初期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好转,为了迎合人们的汽车消费,大量中外合资、中资汽车生产厂家纷纷出现,各种型号、各种价位家庭小轿车相继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伴随而来的是不怕堵车、不要上牌照、不要加油、经济环保的电动摩托车(自行车)出现在大众视野,成为人们短途出行最佳代步工具。当然长途出行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:路面平坦、宽阔的高速公路出现了,火车也提速了,朝发西至的高铁出现了,飞机也成了大众出行工具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,现在的自行车品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,厂家现在主要生产适合休闲的轻便自行车、变速自行车、儿童自行车;随后小轿车、电动车又取代了摩托车,这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