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流云艺朵
原创作品,欢迎个人转载分享。
01“隐”是一个什么状态
自古至今,我们中中国人都有隐居这么一说。从隐士的鼻祖许由开始,到现在,这种文化也延续了几千年。《史记》记载,尧因为许由高才有德,就想把天下让给他。许由不但不接受他的禅让,反而跑到更深的山里去隐居。
“隐”是什么意思?字典里解释,隐,是藏匿,不显露的意思。躲到深山里,不见人迹的地方,足见这种藏匿不显的意愿。

然而,“大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野”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语。“隐于野”好理解,独居荒野,无人叨扰。人在“市”中,怎么隐呢?有人解释为,在闹市中能够让自己不染俗尘,清净自得的生活。也有人把大隐于市,改成大隐于朝,是说一些有才华的人虽置身官场,面对其中的勾心斗角,互相排挤毁谤却能大智若愚的淡然处之。
我觉得,隐,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隐,既是行为上的一种状态,也是心态上的一种状态。这种状态就是不主动显露自己,不看重别人的评价,不张扬,不浮夸,内心淡泊安静,享受自然,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02白居易所向往的归田之隐
唐代大诗人白居易,一生徘徊于官场,却在他的大量诗歌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想归隐田园的愿望。例如他的《归田三首》
人生何所欲,所欲唯两端。中人爱富贵,高士慕神仙。神仙须有籍,富贵亦在天。莫恋长安道,莫寻方丈山。西京尘浩浩,东海浪漫漫。金门不可入,琪树何由攀。不如归山下,如法种春田。
以上引述是《归田三首其一》。诗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,像自言自语一样分析了自己向往归田生活的原因。为什么向往归田?富贵不易得,神仙更没有办法去追慕,抛开一般人的这两种说说容易却不易达到的人生理想,再去寻找让自己安适的人生路,就剩下归山下去种春田这一条路了。

种田意已决,决意复何如。卖马买犊使,徒步归田庐。迎春治耒耜,候雨辟菑畬。策杖田头立,躬亲课仆夫。……学农未为鄙,亲友勿笑余。更待明年后,自拟执犁锄。
第二首归田诗,详述诗人觉得归田之后具体实践的打算:把当作坐骑的马卖掉,换来耕地的牛,开春开始播种了,就置备播种的耒耜等农具。不会种地就去到田头弯下腰来请教老农……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,白居易把归田生活在脑子里已经具体化了,退休归田的每一样他都已经在脑海里预演。可是现在的每一天,他还不得不应付着官场的一切。
三十为近臣,腰间鸣佩玉。四十为野夫,田中学锄谷。何言十年内,变化如此速。此理固是常,穷通相倚伏。……幸得且归农,安知不为福。况吾行欲老,瞥若风前烛。孰能俄顷间,将心系荣辱。
归田其三,再一次表达自己归田的原因,以及归田之后身心的自由安乐。
03大隐小隐都不可得,白居易给自己定位了中隐的生活状态
以上三首,是白居易朝思暮想农耕生活的表达。其实白居易作官的时间不短,他曾经写了一篇《醉吟先生墓志铭》其中说到:前后历官二十任,食禄四十年。也就是白居易做了40年的官。归田隐居的日子只能是个梦想。他对自己眼下的生活又设计了“中隐”的模式。有诗《中隐》曰:
大隐住朝市,小隐入丘樊。丘樊太冷落,朝市太嚣喧。不如作中隐,隐在留司官。似出复似处,非忙亦非闲。不劳心与力,又免饥与寒。……唯此中隐士,致身吉且安。穷通与丰约,正在四者间。
这首五言律诗比较长,这里还是节引。诗中,诗人先说大隐和小隐都有其缺点。然后以“不如作中隐领起”下面通篇都写中隐的好处。
留司官,就是当时白居易任职的太子的宾客,也就是陪着太子做学问的人。白居易说,在没有比这个职业更适合中隐的了。在这个位置上,好像出仕,又好像隐居,好像很忙,又好像很闲。用不着费心费力,又免去了饥寒之苦。工资到时候就发,随时还能赏景出去转转。
在交往方面,洛中多君子,可以交游,想要清净,又可闭门高卧。人显贵了忧患多,卑贱了苦累多,现在这个状态,真是太好了。
白居易所谓的中隐真有那么好吗?每天伴随太子,应付同僚,上班要面对事情他可能一件都不能少。但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?既然离不开,最好的办法还是把当下的优点放大,多看看好的方面,让自己在心态上先能感觉良好。《中隐》一诗,即使如此吧。
如此看来,当代大多数人也都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,如果感到枯燥和烦闷,何不像白居易一样,想想这份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,开解自己就当自己在中隐呢
END
文中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创所有
参考文献:
你对 有什么看法?欢迎留言。
想要了解更多,请关注“流云艺朵”